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 房产
  • 2025-01-20 07:40:05
  • 16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赋能科创 培育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近日,安徽科讯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5亿元,成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设立的第8只子基金,由科大讯飞、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共同出资设立。截至目前,该主题母基金已设子基金认缴规模近137亿元。

当前,“科里科气”的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枚疾进,空天信息、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交相辉映,勾勒出安徽现代化产业体系版图。

映衬在资本市场上,近几年,“安徽板块”的能见度和显示度急速提升。2024年8月,总部位于安徽宿州的佳力奇登陆创业板,补齐上市公司在安徽16个地级市的最后一块拼图。截至目前,安徽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184家,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7;科创板上市公司共有24家,位居中部第1、全国第6;2025年1月9日,海螺材料科技登陆港交所,安徽境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7家,形成境内外上市公司多梯度、跨板块的培育体系。

并购重组好戏连台。合肥市国资委收购半导体领域上市公司文一科技(维权),淮河能源收购控股股东旗下资产淮河电力,芜湖市国资委收购新材料公司神剑股份……2024年12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分类施策、分业推进,摸排建立潜在并购企业清单,同时探索设立科技型并购子基金,前瞻布局控股型并购基金。

破题科技金融,“安徽答卷”奋笔疾书。近年来,安徽矢志推动科技金融向深水区拓展,探索形成专营化组织机构体系、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体系和全链条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创新出一套耐心资本的“安徽解法”。

◎刘一枫 记者 吴正懿

创新模式:重大科技项目“长钱长投”

“在企业从初创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金融机构的长期支持,是典型的耐心资本支持科创企业的受益者。”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需要长期投入且数额巨大。2017年,埃夫特在上市之前即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支持的海外并购贷款,完成对意大利W.F.C集团的收购,整体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安徽大力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已建在建拟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重点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布《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并已建立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资本耐心,才有产业的耐力。让耐心资本“长钱长投”,投早、投小、投科技,安徽探索出一套创新打法。

——模式创新,让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是安徽打造聚变能源科创引领高地的标志性项目,有望率先建成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2023年,聚变新能通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央企民企”的商业化创新综合体融资模式设立,引入合肥产投、中石油、蔚来等共同出资,采用“调整+增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同时,开展“银团+短贷+使用者付费方式”的债权融资新模式,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牵头行组织银团贷款,批复建设项目短期贷款,保障前期用款需求,银团贷款最长期限30年。

——政府领投,让新兴产业“聚企成链”。安徽是最早布局量子科技产业的省份之一。2017年底,由安徽省投组建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启动,总规模计划100亿元,一期基金存续期10年,主要投向量子科学领域及其上下游企业前沿技术。

“一栋楼,一个产业链,即是一个生态圈。”通过政府引领,产业要素集聚,目前,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国盾量子成功上市,国仪量子等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量子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平台赋能,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2024年8月成立的合肥超奈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3D纳米结构制造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落地合肥科大硅谷。超奈科技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研发了全球唯一基于飞秒光片系统——双光子面投影(FP-TPL)技术的纳米超快3D打印设备样机,其水凝胶平台可支持树脂、金属、半导体、生物蛋白等多种材料复杂3D结构打印。当年10月16日,由安徽国华暨绿丞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投,短短60天,超奈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

多元接力:全生命周期体系打出“组合拳”

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更需耐心资本的支持。近年来,安徽着力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耐心投资,“基金丛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在“科技—产业—金融”体系中,安徽经历三次迭代,围绕十大新兴产业方向,已建立“一产业一基金”的基金体系,创立天使基金群、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形成“基金促进产业、产业反哺基金”的良性循环体系,逐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

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安徽目前形成以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为主体、以国资“6+1”基金为协同、以“一产业一基金”为模式的产业基金体系,总规模超3000亿元。侧重于为初创型科创企业服务的“雏鹰计划”“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级种子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天使基金群,最高投资损失容错率达80%。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4只、实缴规模合计616.23亿元,累计投资项目637个。“清科私募”数据显示,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共2254只,其中天使投资基金54只,创业投资基金780只,产业投资基金1420只。

中部及长三角地区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花落安徽合肥。2024年9月30日,合肥产投和工银资本、合肥工行共同签署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合作协议,意向基金规模100亿元。

2024年10月30日,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信金融共同出资设立的建源新鑫(安徽)股权投资基金,成功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成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以来,18个大中城市首只备案落地的AIC基金。

畅通“募投管退”链条,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在安徽也有了新路径。2024年初,安徽跻身全国第六个区域性股权市场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地区;经过近一年探索,12月27日,安徽六部门联合印发《安徽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努力构建运行高效、交易活跃、功能完备、风险可控的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平台,加速畅通资本循环。

2024年4月,安徽首只S基金——合肥市共创接力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注册设立,规模28亿元。“S基金将促进基金份额流通、加快基金投资回收,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服务科创企业的‘接力跑’中,实现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周期支持。”合肥兴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睿说。

——耐心信贷,从“谈恋爱”到“过日子”。据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在全国首创“共同成长计划”,提出以优先权为基础的跨周期动态平衡银企收益风险的解决方案,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函”,签约企业可在更长期限、更高额度内获得稳定信贷支持,签约银行享有股权投资、结算服务、债券承销等优先权。银行授信评级由看“资产”到看“知产”。

医疗初创企业合肥中科普瑞昇前期研发费用投入巨大,融资额度已超公司营收。中国工商银行合肥科技支行与其签订了期限5年的“共同成长计划”,为该公司专属审批3000万元授信额度,并约定未来企业成长后向该行让渡“认股权”“上市募集资金账户开立优先权”“债券承销优先权”“代发工资服务行优先选择权”等权利。“银企双方从‘谈恋爱’转向‘过日子’,长期陪伴、共同成长。”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张朋能说。

“共同成长计划依旧在不断‘成长’。”上述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传统信贷模式,共同成长计划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利率弹性、企业价值、共享合作等方面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安徽省开展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签约银行108家,签约企业超1.1万户,贷款余额超1600亿元。

——耐心产品体系,从“看过去”到“看未来”。为破解科创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条件难以获得信贷融资的难题,安徽以投行思维引入商业贷款,从产业基金已投或拟投企业中筛选优质科创企业,建立白名单,组团批量向试点银行、投资机构推荐科创企业,银行、投资机构开展“先投后贷”“先贷后投”“贷投同步”等“股权+债权”双轮驱动金融服务。

“贷投批量联动从以往‘基本看企业的过去’转向‘主要看企业未来’。”陈睿介绍,2024年3月,广发银行合肥分行为兴泰资本投资招引的、尚处于天使轮阶段的初创类科技企业合肥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批复1000万元授信。截至2024年10月末,安徽省“贷投联动”模式累计为1552户科技型企业提供581亿元“信贷+股权投资”组合资金支持。

营造氛围: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科创出题,金融答题。当前,安徽正畅通资本循环通道,积极营造耐心氛围,创新耐心生态的“手法、步法、打法”,为安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为代表的科教力量为基础,与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深度融合,培育出独具安徽特色的科创土壤。

——创新平台,打造耐心资本支持科创“试验田”。为招引科大海外学子回皖创业,吸收更多高层次人才留皖,安徽全力打造科大硅谷这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2022年12月,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300亿元,注册规模50亿,鼓励“投早投小”,最长15年存续期,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耐心合伙人。截至2024年9月,科大硅谷片区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725家,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6000家,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6万名,并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12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300亿元。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董事长吴海龙表示:“通过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汇聚来自全世界的创新力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科大硅谷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高产田’。”

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是安徽首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成立近两年来,金改区通过高位统筹、机构设立、创新产品、平台搭建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科创金融改革发展之路。目前,金改区已建成9家总行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和1家总公司级科创保险中心,在全省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子公司等68家,累计推出190多款科创金融产品,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

——赋权改革,让科技创新动能充分涌流。如果将科技成果转化比作科技创新的新引擎,那么以中科大为试点的“赋权改革”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器。通过明确成果所有权赋权范围、赋予科研人员部分所有权、转让学校留存成果所有权等方式,采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为科研人员创新释放新动能,实现高校、科研人员、转化企业、地方政府四方共赢。截至目前,安徽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的赋权改革机制创新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估值约5.6亿元,为安徽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注入强大创新活力。

——政府牵头,以耐心心态营造耐心氛围。耐心氛围的营造,既要有政府的牵头带动,更是政策对后端风险保障的支撑。为解决信贷资金的“后顾之忧”,安徽进一步完善科技融资担保服务和风险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了“科技担”“批量担”“科联担”“科转担”等特色产品,政府性科技融资担保覆盖省市县三级。当前,安徽省级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已超4亿元,累计撬动新发放科技贷款1972亿元,惠及2.3万户科技型企业,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问题。

在培育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方面,安徽拥有“合肥模式”等成熟经验。围绕科技金融,安徽打造多维度政策支持体系,逐渐摸索出以耐心资本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安徽样本”。

更多的优质企业,获得充分的“活水”润泽。晶合集成近期公告,向其全资子公司皖芯集成增资,并引入农银金融资产和工融金投基金等外部投资者,增资金额高达95.5亿元。晶合集成相关负责人介绍,皖芯集成是公司三期项目的建设主体,项目计划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产能约5万片/月。

更多的融资对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安徽开展“大数据+名单制”融资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探索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金融支持路径,加倍释放安徽在“科创+产业”赛道上的优势潜能。

更多创新“组合拳”,让耐心资本向“新”涌流。2024年10月以来,安徽组织多场万企融资对接会,进一步打造科技企业组团式金融服务。整合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各种金融要素资源,聚焦科技型企业具体金融服务需求,推动“贷款+投资”“贷款+担保”“贷款+保险”“债券+担保”等不同金融业态的组团式金融服务模式。

勇立潮头,安徽奋楫争先。近期召开的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抓关键环节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奋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安徽正加速提升科技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落实金融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积极推动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落地见效,奋力谱写安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部分图片由芜湖市委宣传部提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