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央行最新政策信号解读,事关股、债、汇!

  • 创业
  • 2025-02-13 22:52:02
  • 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央行最新政策信号解读,事关股、债、汇!

  2月13日,央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示,在下一阶段,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0.5%,涨幅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涨0.1%;环比上涨0.7%,涨幅较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但低于过去10年“春节月”平均涨幅。1月份,受春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处于淡季,全国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3%,仍处于负值区间。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认为,1月CPI环比涨幅低于季节性,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依然比较明显,为后期政策面加大促消费力度提供了空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1月是工业生产淡季,叠加今年春节假日提前,影响PPI表现。

  提振消费被视为是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重要抓手。温彬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并配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以提振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扭转市场主体预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在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央行亦明确表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做好重点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央行还称,下一阶段,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此外,《报告》还设置了五个专栏,其中四个与货币政策工具有关,既有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也有业内高度关注的支持资本市场两项新工具的实施情况。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共开展两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市场人士认为,两项工具可以对资本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持和托底作用,但长期看,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重点还在于发挥好市场自身力量,健全制度建设,平衡好投资和融资双重功能。同时,还要发挥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和证券基金公司稳定市场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初步建立

  2024年9月,央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中,首次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即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从宣布到落地用时不到一个月,有效提振了海内外市场信心,初步建立起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是央行在拓展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功能方面的有益探索。

  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股票、股票 ETF、债券等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票等高流动性资产用于抵押融资,打通了央行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再贷款“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报告》介绍,两项工具均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买入意愿较强,两项工具使用量会比较大;而在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行业机构换券融资的必要性也下降,工具使用量会自然减小。由此建立的内在稳定机制,有利于发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支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例如,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股市表现低迷,尤其是第三季度出现连续下跌,上证指数降至2600点附近,两项工具创设并发布后,A股市场迅速上涨,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两项工具在市场低迷期间的应对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政策设计和执行上看,央行创设的两项支持工具遵循了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是否使用、使用多少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意愿。

  市场人士表示,资本市场是信心风向标,也是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与预期稳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项工具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在市场低迷期,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行业机构回购和增持股票,助力稳定股价,抑制羊群效应等顺周期行为,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这与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是一致的。

  《报告》还称,要发挥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和证券基金公司稳定市场重要作用。证券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具有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能够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管理,分散风险,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有助于引导市场资金合理配置,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还有专业人士建议,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股价平稳上涨的直接受益者,上市公司和证券基金公司等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专业能力,积极开展市值管理向市场传递坚定看好公司和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号,维护股价稳定,推动股票市场平稳运行。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动态演进

  除了谈及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如何落地显效,《报告》还有三个专栏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体系、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动态演进和再贷款的机理、演进和发展。

  例如,央行介绍,将持续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关制度框架,优化工具设计,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搭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维护金融市场平稳,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又如,央行表示,未来,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好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政策调控功能。

  再如,央行指出,对于财政资金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领域,结构性再贷款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适度补位;但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央行先后实施了四轮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综合运用传统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市场上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关注度非常高,《报告》多篇专栏聚焦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央行主动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管理。

  事实上,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这三大工具并非一成不变,一直都在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演进。

  还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央行政策工具箱会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功能也会继续拓展。此次系列专栏的设置,既是对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科普,也反映了央行的一些调控思路与做法。 

  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要动态观察。不同情形下,央行会有不同的工具应对,甚至是创新实施一些新的工具,而且危机应对期间和常规时期的工具运用也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整个工具体系会朝着更适应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去完善。

  二是除了降准降息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同样有效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成效。例如,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有效维护良好的流动性环境;再如,结构性再贷款工具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又如,2024年四季度,央行还推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两项工具,体现出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

  三是央行对探索和协调不同工具也有体系化考虑,即服务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健全与完善。例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整体下行,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了充裕水平,为淡化总量要求和更多转向利率调控提供了条件;在此过程中,对重点领域的倾斜性支持更多由结构性再贷款工具承担,也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流向需要支持的领域。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加上利率调控机制的完善,共同推动了货币政策框架不断转型。

有话要说...